前言
大模型开源圈这是要变天?
才3个月,60个项目说凉就凉,有人说这是行业洗牌的正常淘汰,也有人骂 “圈钱项目撑不住了”。
更热闹的是,中美开发者还在抢着占技术地盘!
连以前 “免费随便用” 的开源规矩都开始加一层层的限制
这到底是行业更成熟了,还是开源变味了?
项目“生死赛”
原来135个项目,一下砍了60个,又新加了39个,新项目占了足足35%。
为啥有的项目能留下,有的只能进“AI坟场”?其实就看一个硬指标——公开项目评分,这次直接把门槛提到50分,没达标的直接淘汰。
展开剩余85%那些被踢的项目,真不是运气差,大多是真凉透了。
比如3月份特别火的OpenManus、OWL,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俩有前景,结果没俩月就没人更新代码了。
还有最早的大模型客户端NextChat,后面新功能跟不上,被后起之秀甩得老远,最后只能被换掉。
就连之前常用的MLC-LLM、GPT4All,也没干过Ollama,最后只能退出。
再看留下来的项目,不光分够,还得踩对趋势。
这次全景图把领域分的更清楚了,以前只笼统说“基础设施”“应用”,现在分成了三大块,AI底层技术、AI智能体、AI数据,每块干的活儿都不一样。
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,这些活下来的项目,大多是“年轻人”。
统计发现,所有项目平均才2年半“工龄”,62%都是2022年10月GPT火了之后才出来的,还有12个是今年刚启动的。
别看它们年轻,吸粉能力超强,平均每个项目能拿到近3万个星标,这可是以前的开源项目想都不敢想的。
中美“抢地盘”
看完项目的“生死战”,再看看背后干活的人,也就是全球的开发者。
这次170多个项目,足足有36万开发者参与,其中能查到在哪的有12万多人。
这12万人里,中美两国直接霸榜!
美国37.4%稳居榜首,中国18.7%紧随其后,加起来超过55%,第三名德国才6.5%,差距一下就拉开了。
不过中美在不同领域的表现,也不一样。
在AI底层技术领域,中美优势更明显,贡献占比超60%,德国连4%都不到,看来在最核心的底层技术上,中美几乎说了算。
到了AI数据相关领域,情况就变了,中美占比降到46.5%,波兰、挪威这些欧洲国家反而冲了上来,说明数据相关的活儿,参与的人更分散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AI智能体领域,中美差距特别小,中国占21.5%,美国24.6%,差不多持平。
看来中国开发者在智能体这块,下的功夫不少。
还有个小细节,大多数开发者只专注一个领域,很少有人跨领域干活。
这说明现在大模型开源圈,想当“啥都会的全才”越来越难,专一门才好站稳脚。
“开源”变味了?
要是说项目淘汰、中美抢地盘还能理解,那“开源”本身的变化,可能让不少老玩家看不懂了。
以前一提开源,大家想到的都是Apache2.0、MIT,谁能想到现在不少项目开始“加条件”了?
比如这次上榜的Dify,虽然用了Apache 2.0的底子,但额外加了两条规矩:用它的前端界面,不能删LOGO和版权信息。
还有n8n搞的“可持续使用规矩”,说是允许免费用、免费改,其实藏了不少限制。
最特别的是Cherry Studio,搞了个“看人下菜碟”的规矩,10人及以下的小团队能用免费,超过10人的团队,就得花钱买授权。
这些“定制规矩”,说白了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意利益,但问题是,它们大多没拿到开源促进会的认可,严格说起来,可能都不算“真开源”。
更让人糊涂的是GitHub平台,现在不少闭源产品也往上面凑,明明没公开代码,却靠着高星标让人以为是开源项目,其实就是来收用户反馈的。
就连以前的“开源标杆”脸书的母公司Meta,现在也动摇了。
扎克伯格最近写了封信,表示以后开源啥会更谨慎,再加上它家Llama系列模型最近在评测里表现不行,不少人猜Meta可能要转成不公开代码。
这就让人犯嘀咕了,大模型时代的“开源”,还能保持以前免费共享、随便改的样子吗?
结语
这3个月,大模型开源圈的变化快得让人眼晕。
但不变的是,只有真正能解决问题、跟上趋势的项目,才能活下去,只有专注一个领域、一直投入的开发者,才能站得住。
接下来,随着大模型运维、AI代码这些领域越来越火,还有具身智能、多模态这些新方向冒出来,开源圈还会有更多新故事。
但同时,规矩的争议、闭源和开源的拉扯,也会是绕不开的话题。
发布于:广东省